
邯郸三名初中生杀害13岁男童事件已经过去了10天,但社会的舆论仍然没有平息。从最开始人们对案件本身的关注,再到呼吁对三名恶魔追究刑责,最后化为了对自己下一代成长环境的担心。一个恶行案件的发生,终于让大众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桩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,它的阴影已经罩到了每个人的头上。
3月20日,央视网发文,言辞激烈,振聋发聩,一针见血的提出校园霸凌出现了高度危险的苗头。从逼同学吃粪、强迫舔生殖器再到现在的动手杀人,面对不断升级的校园霸凌不能再视而不见,心存侥幸。
央视网同时呼吁,当务之急是采取负责任的行动——与霸凌行为匹配的惩戒和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。可以说央视网说出了问题的症结,也意识到了社会的现实,并且悲哀的预见,惩戒措施令人失望,而预防措施流于形式,甚至连形式都没有。
每当恶性的校园霸凌事件发生,对社会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事件本身,因为对于每个孩子家长来说,在愤怒之余更多的是恐惧。我们不敢侥幸,这样的霸凌不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。
官媒站位够高,直言社会顽疾,道理也并不高深难懂,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场拍手叫好的演讲。我们的社会体制已经习惯性地把所有的意外当作舆论,而面对舆论最后的办法就是等待风声过去。
从3月10日事发之后,这件恶性事件造成的影响,最先感受到的自然是教育系统。在事件逐渐明朗之后,各地的教育系统也都纷纷开展了工作。而最普遍的就是下发通知,设置校园霸凌热线,普及校园霸凌知识……
当这种跟风式的形式主义成了舆论中的例行动作之时,反映出的并不是有关部门的重视,而是补交作业的恐慌。但问题是,校园霸凌如果通过这样的一纸通知,就能够预防,或许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。
直到现在,无论是媒体也好,民间舆论也罢,都把对待这起恶性案件的解决之道寄托在对三位凶手判处死刑上。惩戒固然是震慑犯罪的重要手段,但有没有人关注到,这几位恶魔为何如此暴戾、冷血,他们到底是人类中的“极品”,还是一个群体,甚至是大多数。
作为伴随着电子产品长大的一代,他们在游戏中杀戮,沉浸在没有感情的网络世界,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触感。以至于让我们无法理解,在面对自己同学,同桌,甚至在老师眼里关系不错的朋友时,他们举起铁锨,没有一点犹豫,也没有一点惊慌。
他们作为人的悲悯被谁夺走了?对生命的敬畏哪里去了?即便是一名战士,在第一次朝敌人开枪也需要足够的心理建设,警察开枪射击犯人都会出现应激反应。但他们三个人,却提前预谋,挖坑、杀人、掩埋行云流水,正常上学,没有任何异样。
这还是我们理解的校园霸凌吗?他们的冷漠每个人都会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。如果我们总把希望寄托在剔除一个个暴露的恶魔身上,那些被网络洗脑,视暴力如同游戏的杀人凶手,今天还在嬉戏玩耍,明天就能举起屠刀,他们何时爆发,谁知道?
一次次极端霸凌事件发生后,总会有家长和教师扼腕叹息,这一次次的“意外”,是我们对这些霸凌者内心幽暗的震惊。这是学校一家的责任吗?如果不是,我们需要怎样的合力,才能保证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健康的世界?
校园霸凌从来不是陌生词汇,从有校园的那一天就存在。但在很多80后、90后的心目中,校园霸凌无外乎是挨打挨骂,尽管不能接受,起码还有得救。而连央媒都感受到的校园霸凌“高度危险的苗头”,我们甚至都没有最基本的认知。
这一个重要的课题,理应被提上日程。我们必须找到这些高危校园霸凌的症结,才能对症下药。
高喊一声“杀人偿命”简单,但要想改变一代人的心智,则需要更多的努力。为了孩子,再难的路也必须要走。
